关于文化旅游那些事,浅析中国文旅现状

作为一个从事文旅行业十几年的老兵,一直以来,很想谈谈这个话题,苦于俗务太多,未能下笔。

(申明:本文出发点是就事论事,不存在诋毁和讽刺任何企业一说,为避免引起不和描述的麻烦,本文涉及企业均以化名表示。当然,文中企业作为中国文旅界的翘楚和先驱,都是作者本人非常尊敬的企业,其掌舵者本人也是本人非常钦佩和崇拜的对象,本文就事论事,并无任何贬损任何一家之说,望理性阅读。)

一 文化和旅游

在中国,“文旅”这个概念实际是独创的,因为在世界上并无任何一个地方和国家会将文化和旅游捆绑在一起。在国外,文化就是文化,旅游就是旅游,从来都是泾渭分明,青红皂白,两不想干的,文旅融合这个国家战略本身提出来是个好事情。但凡吃透了其中的玄机,玩起来自然如鱼得水,反之,则牛唇不对马嘴,南辕北撤,难免一败涂地。若再沾染一点不纯的动机,挂羊头卖狗肉,那就只能把羊肉当成狗肉的价钱卖了。

二者相对来说,文化是个比较虚无飘渺的东西,这东西看不到,摸不着,但是感受的到,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扩展认知,激发人们去寻根溯源的好奇心,是旅游的副产品;而旅游是真实的东西,他是人们为了放松身心而产生的一种原始需求,就好比吃饭、穿衣、住房、出行、看电影的需要一样,旅游是一种更高级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

综上,如果我们将旅游看作是一个产品,那么文化就是这个产品上的一种特性。就好比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茶壶,龙泉的宝剑一般,景德镇、宜兴、龙泉是文化,瓷器、茶壶、宝剑是产品,如果在淘宝上买一个茶壶,有很多种,但是宜兴的茶壶就要高贵一些,这就是文化和产品形成了一个融合,从而使得产品有了除了自身功能之外的更高一层含义,从而成为更为高级的产品。文化和旅游也是如此,文旅融合的意义也在于此。

二、旅游的本源

人类社会自从解决了吃、穿、行的问题之后,便有了旅游,中国古人在很早就发现并开发了“黄山”、“西湖”“五岳”等旅游景点,而且,西湖还是比较早的人造景区。中国人很早就创造了诸多的IP并取得了成功,比如泰山的“封禅IP”,“九华山”的道教IP,西湖的“江南IP”,正是这些IP造就了这些闻名中外的景点,试问,泰山如果去掉“封禅”这一IP,他就是一座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大山,少室山如果没有少林寺这个IP,还剩下什么?正是因为古人孜孜不倦的对这些IP进行打造和宣传,今天才有了这些景区的成功。“五岳独尊”“一览众山小”“自古华山一条道”“总把西湖比西子”“黄山归来不看山”这些强大的slogan,更好比是史上最NB的广告宣传案例。

综上,旅游就是一种满足人们某种心理需求,心灵寄托,通过IP植入,广告包装而形成的一种产品。这些产品各有特性,能够满足人们在某一方面或诸多方面精神层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激发人类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宇宙本源的认知和探索的一种载体。

三、中国非自然类旅游产品的成功与失败

成功案例

我们先说成功的案例,中国非自然类旅游产品自“深圳世界之窗”开始,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光景。这中间沧海沉浮,大浪淘沙,到了现在,国内能称得上成功的无非那么几家,今天我就个人的观点逐一分析下这几家的成功之道(认知有限,如有不当,还望斧正):

一)中国文旅旗舰--夏华池

夏华池从最早的“深圳世界之窗”开始,拉开了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的大幕,使中国从“自然景观+城市公园”的文化旅游0.0时代,进化到了“自然景观+人造主题乐园弱IP”的1.0时代。最早期的夏华池“世界之窗”无非是“照搬复制”一些世界知名景点,将其微缩组合。苦于在那个出国旅游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讲还是一种奢侈的年代,足不出户便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异域风情,何乐而不为?所以让夏华池藉此取得了早期的成功,也使其站稳了脚跟,储备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文旅行业的专业人才。到后来“悲伤洞”系列的推出,夏华池始终走在中国“主题乐园”建设和运营的前列。但就“悲伤洞”系列本身而言,至今无法走出模仿国外主题公园的模式,明显存在“谨慎有余,创新不足”,当然这也是国企的固有风格使然。其二消及产业链延伸,IP的打造方面并不尽如人意。成功

关于文化旅游那些事,浅析中国文旅现状来源于网络由小明云采集,如果触犯您的利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此文链接:https://687267.com/18580.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