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老宅子里的故事

文/张文华

老宅子里的故事

闲来无事,猛然间想起家里的老宅子来,于是,凭着自己儿时的记忆,信手在纸上画了画老宅子的布局,谁承想,那发生在老宅子里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人间故事便一幕幕呈现在了眼前。

老宅子之——来历

从我记事起,我住的院子里就有三户人家(农村一般一户一个院),就如同北京早先的大杂院,现在楼房的一梯三户。这三户人家各住各的,走的却是一个角门,听母亲说,大约1963年,爷爷听从了奶奶的建议,买了老二爷爷和老三奶奶的地基,在两家宅子的中间盖了四间西屋和两间东屋,然后,把老二奶奶和老三奶奶连同我们一家圈在了一个大院,于是形成了三户走一角门的格局。三户人家虽同住一个大院,同走一个角门,但住得很和谐,即使偶尔有磕绊,也总能一笑泯恩仇。在大院里,你敬我爱,我尊你让,嫣然一大家人一样。

老宅子之——布局

在这个院里,我们一家住在院子的中间,分东屋西屋,北边有一排北屋,住着一对年老夫妇,我们叫他们老二奶奶、老二爷爷。南头有两间破旧的东屋,住着一个孤寡老太太,我们叫她老三奶奶,她和北屋的老二奶奶是叔伯妯娌。

老宅子之——小脚二奶奶

北屋的老二奶奶脚很小,称得上是“三寸金莲”,他辈分很大,我们叫都她小脚二奶奶,因为脚小,她几乎干不了大活,真个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进。在那依脚论美丑的年月,相比东屋里脸上有麻子的老三奶奶的“大脚”来说,小脚二奶奶绝对是个“俊人”,公婆也因她的脚小待她很好。她整天坐在北屋门口,拿一根长木棍“轰(撵)鸡”,嘴里总是那一句“哨……奥……奥”每次听到那拐着弯儿拉着长然后又戛然而止的轰鸡声,我们都会忍俊不住的笑起来,其实这一声声的轰鸡声,给这个大院平添了一丝音乐的味道,也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她有三个女儿,除了没儿子外,命还是挺好的,因为没有人不待见他。我对老二奶奶的二女儿印象深刻,我们叫她二姑奶奶,她随当兵的丈夫去了湖南,回来时,带回过干果蚕豆,现在干果蚕豆见怪不怪了,超市、干果店都有卖的,那时农村人谁见过,稀罕的什么似的,每次我们都拿出去在伙伴间显摆一番。

老宅子之——麻三奶奶

老三奶奶年轻守活寡(她丈夫参加国民党兵,兵败后流落到越南,这件事,是改革开放后,有书信寄来才知知道的),她脸上有麻子,我们又叫她麻三奶奶,她只有一个闺女。其实她还有一个闺女,是老三奶奶亲口告诉我的。那孩子是个遗腹子,命苦,生下来就没见父亲的面,六岁那年夭折了。那一年大涝,庄稼颗粒不收,家里有劳力的能想法倒登个吃的,但对于老三奶奶来说,丈夫不在家,公婆又不待见,也不管她们,她只好拖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去讨饭。有一次,讨饭回家的路上,天又下起了大雨,仿佛上天也不可怜这三母女,大雨瓢泼似的,狂风猛烈的吹着,身着单薄的她们冻得瑟瑟发抖,她们又累又饿又冷,猛然间,她们发现路边的菜园一个长的不大的小南瓜,她们眼前一亮,似有了救星,老三奶奶赶紧摘下来给了自己的小女儿,饿极了的孩子就着雨水吃了那个小南瓜。怎奈,孩子连饿带冻,又加上一路雨水的猛灌,孩子回来后高烧不退,没钱给孩子治病的老三奶奶守着孩子一个劲地流眼泪,她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受罪,别无办法,不几日,孩子就死了,临死时嘴里还说着“南瓜”。孩子死了,母亲最伤心,公婆还狠心的不让埋掉,说让扔了,这无疑给老三奶奶受伤的心撒了一层盐。孩子的死,老三奶奶受了很大的打击,又加之丈夫一去不复返,老年的老三奶奶喜怒无常,整天神神道道的,尤其接到丈夫越南的女儿从加拿大转寄来的信后更是像魔怔了一样,每天晚上自己在屋里面对黑洞洞的墙自言自语,我知道,她盼着自己的丈夫回来,但是老三奶奶到死也没盼到老伴儿回来,就这样老三奶奶在期盼中遗憾的去世。

老宅子之——祖辈

爷爷和父母的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他们平时对人就是能帮就帮,不惜力气,乐于施舍。爷爷有个拜把兄弟,大贱年时,跟爷爷借了半口袋麦子,生活条件好了,按说该还了,但那人至死没还,成了死债,我爷爷在此期间从来没催要过。爷爷和父母都说:“当行好了”。爷爷帮人总是先斩后奏,叫人无法反驳,他知道家人也不会反驳的。父亲更是心似菩萨,自己的新棉裤不舍得穿,送给同族的叔叔穿。母亲尊老爱幼人人皆知,每次做好吃的,母亲总把跟着二儿子、眼睛又瞎的老婆婆——我老奶奶叫来。因为奶奶去世早,抚养八岁小姑的责任落到了母亲肩上,母亲责尽心尽意抚养幼小的小姑子,真正做到了长嫂如母。

早年间,在农村没有劳动力是个苦恼的事。没人挑水担柴,没人下地劳动,我们大院中的三位老人却没有遇到这些烦恼,因为有我们在。我们一家承担了三位老人挑水、到大队领东西等的活。每天早晨,父亲就早早的起床,他得把三家屋里的水瓮全挑满了水,先给两家老人挑满,最后是自家,这已经成了一条一成不变的规矩。等两个哥哥刚能把水桶担起来,挑水的任务就落到了两位哥哥肩上,他们觉得这种接力是应该的。那时,生产队里会把队里种的菜、收的粮食按照人口或工分来分发。每天傍晚,或分豆角,或分冬瓜,或分茄子……这时,根本用不着两个屋的奶奶自己去领,母亲就会指派我们我们几个兄妹:“忠儿,你去给老二奶奶领”,“芬儿,你给老三奶奶拿”。要是母亲做了调顿儿的(做好吃的就叫调顿儿,比方蒸包子、炖鸡肉等),母亲就说:“华,给老二奶奶送几个包子去”。“香儿,去给老三奶奶送一碗鸡肉去”。自此,只要母亲一做好吃的,我们就争先恐后说去送,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人们之间的交往都是相互的,我们在照顾三位老人的同时,三位老人也在帮助着我们。每当父母不在家,尤其是晚上,父母出去推磨时,几位老人就会陪伴着我们,有了老人的陪伴,我们那颗幼小的心灵不再孤独、不再害怕。

老宅子之——传承

发生在我家老宅子“人世间”的故事很多,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符合大道,彰显了人性美。同在一个大院,我们三家不争不吵,和和气气,互帮互助,你敬我爱,我尊你让,嫣然一大家人一样,即使偶尔有磕绊,也总能一笑泯恩仇。这样的生活,直至我们把三位老人打发入葬为止。几十年过去了,老宅子里的故事延续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老人身上的一些美好的品行我们已在不知不觉中学来。亲人间没有因事吵过嘴打过架,兄妹间有了困难都积极想办法解决。我们和邻里之间友好相处,你帮我助。老宅子里那种和睦相处,那种与人为善,那种乐善好施的品德时刻照耀着后人,它时时提醒着我们要积德行善,要做个好人。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我家老宅子已不复存在,但发生在老宅子里的“人世间”故事永不泯灭,它里面蕴含着的人性美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愈加厚重,使之历久弥新。“忠厚传家久”,我坚信,老宅子里的那些美好的故事,老人身上的忠厚、善良、乐施的美好品德必将在我们这个家族中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张文华:商河县实验小学教师。本人爱好广泛,工作之余,爱跳跳秧歌、听听京剧、养养花、喂喂鸟……平时还爱动动笔写点儿东西。曾在齐鲁晚报发表过文章《八十年代的童年生活》,在齐鲁晚报举办的影响我一生的一本书美文征集大赛中,我写的《情系红楼》获三等奖。在县组织的“我爱家乡”、“教育强县”征文活动中均获得一等奖。

壹点号无声润物

青未了/老宅子里的故事来源于网络由小明云采集,如果触犯您的利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此文链接:https://687267.com/9170.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