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体验“非遗文化”——山东惠民“暑期学堂”走访见闻
“春风寒,春风寒,寒着寒着就变成了暖;秋月弯,秋月弯,弯着弯着就变成了圆。”上午9点多,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胡集书会文化展厅,传出孩子们唱戏的声音。
孩子们身穿戏服,站成一排,左手持两片铜板,右手以鼓键子击鼓,曲艺老师冯寿林在一旁轻拨三弦,为演唱伴奏。
胡集镇有悠久的曲艺历史,传承八百多年的胡集书会是兴起、扎根于当地的曲艺集市盛会。近年来,当地高度重视传统曲艺的传承和培育,在学校开设传统曲艺课程,还利用假期组织周边学生集中学习。
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胡集书会文化展厅,孩子们正在学唱戏曲。新华社记者高天 摄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冯家门三弦”的传承人,冯寿林经常在业余时间教授孩子们西河大鼓等地方传统戏种。“现在不少学校都开设了曲艺课,喜欢传统曲艺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今年暑假我都已经学会了两首新曲子了!”学唱西河大鼓已两年有余的胡集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胡艺梦对记者说。
2023年7月,惠民县组织各乡镇,整合多种资源,依托图书室、书画坊等功能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学堂”,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惠民县孙武街道邓家社区内的一间活动室里,81岁的盖敬德老人和82岁的张秀兰老人正在教孩子们剪纸,十几名孩子围坐在老人身边,聚精会神地听着。
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邓家社区,志愿者正在给孩子们展示剪纸作品。新华社记者王厚原 摄
折叠、描画、裁剪……在老人的耐心讲解和社区志愿者的协助下,一张张普普通通的红纸,在孩子们手中相继变身成蝴蝶、星星等童趣盎然的剪纸作品。“作为一项传统非遗项目,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暑期,我们组织了3次剪纸活动,孩子们兴趣很高,每次屋子里都坐满人。”孙武街道办事处宣传办主任李落落说。
“揉、滚,搓、捏,再用小刻刀灵巧地点、切、刻、划。”下午时分,在惠民县姜楼镇党群活动中心,刘延贵的“面塑小课堂”开课了。作为面塑制作的“行家里手”,他曾多次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并被多所学校聘为非遗教师。
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姜楼镇党群活动中心,刘延贵正在给孩子们讲授面塑制作技巧。新华社记者高天 摄
课堂上,刘延贵一边讲着制作技巧,一边帮孩子们调整面塑形状。“现在很多孩子看不到这类传统民间工艺了,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刘延贵说。
“面塑、绘画、剪纸、戏曲……非遗借助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走进乡村,不仅让乡村儿童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惠民团县委副书记王卉说。目前,惠民县共开办了45期暑期学堂,实现了14个乡镇全覆盖,累计参与学生数量超过800人。
原标题:在家门口体验“非遗文化”——山东惠民“暑期学堂”走访见闻
值班主任: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