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连连,山东文化“两创”更出圈
刚刚过去的夏天,一场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 话剧”实验在曲阜尼山举办。
由国家话剧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尼好,戏剧!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活动中,11位青年戏剧导演的原创剧目上演,观众达2万余人次。很多年轻观众拉着拉杆箱远道而来,只为看戏。
“孔子怎么这么纠结,他什么星座呀?”“天秤座。”“哦,怪不得。”在话剧《长什么样不重要》中,当代泥塑学生孔文面对孔子的选择“困难”,发出这样的疑惑。几句台词,拉近了孔子与年轻人的距离。深入看下去,孔子人物形象和思想成就逐渐清晰。
高质量的创作,同样引爆“云端”。活动期间,单个短视频点击量最高过千万,3000多万人次观看直播,抖音话题“拉着拉杆箱来看戏”总播放量超3.5亿,微博话题曝光量突破11亿。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系副教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孙丽认为,这场活动中,短视频传播以几何倍数放大了文艺创作的“萌”和“趣”,更能引发年轻人的情感共鸣,展示出媒体融合背景下视听精品内容促进文化传播的强大力量。
山东文脉绵长、底蕴深厚。近年来,山东系统推进文化“两创”,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媒体融合大潮下,山东深化宣传引导创新,各级媒体立足文化资源禀赋,不断守正创新,深入基层、锤炼“四力”,用心讲好文化“两创”的故事,以一个个有温度、有力量的精品佳作推动传统文化破圈出彩,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
传统文化怎样才能“破圈”?来济南参加2023全国省级党报座谈交流会的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牛晓民认为,融媒爆款要有大流量、有技术加持,还要加强策划立意,要“有料”,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
“‘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山东手造都是知名文化品牌,山东媒体推出了很有影响力的融媒产品。”牛晓民说,比如山东的“煎饼花”、“煎饼霞”,上了好几次热搜,很多人都知道用煎饼做世界名画的临沂大姐徐海霞,感叹她“把煎饼做成了我吃不起的样子”。
不只是“山东大姐把煎饼卷成花花世界”,过去一年多来,还有“这只布老虎萌动了谁的童年”“原来山东花饽饽的味道是家乡”……一大批手造好物登上平台热搜,家喻户晓。2022年,山东创新实施推进“山东手造”工程,举办“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宣推会、中华传统工艺大会、“振兴传统工艺·鲁班杯”大赛等。如今,在济南泉城路步行街上的山东手造体验展示中心,可以一站式体验16市非遗手造文化,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深挖传统文化宝藏,从小切口入手,许多融媒产品的细节直戳人心。“总统亲自来提车”“黄河大集里的年味山东”“‘子曰’亮相全国两会”“走四廊一线看up山东”……山东文化“两创”词条频上平台热搜。大众日报打造《诗词山东》《解山东》《山东地理》《半熟知识》《依盟探宝》等新媒体栏目,把带货直播间开进文旅博览会,轻量化的传播方式快速占领舆论场,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忠曾多次来山东,印象最深的是山东是红色基因的沃土,有关部门单位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让红色文化传承更加立体活泼。
9月以来,山东各地学校精心设计,上好“开学第一课”,让红色故事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馆长李涛告诉记者,他们把红色教育、国防教育和思政课深度融合,把党的光辉历史用动漫形式呈现,更容易传播,让广大学生听得懂、记得住、讲得出。
全省25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13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63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以及一大批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不断创新方式,将党史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生动讲述出来,打造干部群众身边的红色“云课堂”。
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创作出更多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期待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融媒爆款,越来越多的精品力作,讲好山东故事的同时,其实也是我们共同联手,传播好中国声音。”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金波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琳 报道)
值班主任:田艳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