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逆行中的交通人
“我只能跟家里人说,现在回不去,我们要立刻出发。”3月4日疫情发生后,莱西市交通运输局迅速成立交通抗疫先锋队,51岁的韩良接到单位通知后,给家人打完电话,便立刻跟随大部队前往集合点。
紧急部署、分发物资、全员培训,各项工作分头并进,第一支转运保障队伍连夜出发,由于公车周转紧张,大多数队员主动开私家车前往转运现场,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到达。韩良没来得及回家看一眼,便跟大家穿上了防护服,走上抗疫一线。他们饿了吃盒饭,困了睡宿舍,有的睡在车上,连续几天来,每天连轴工作十余小时。

“热,唯一的感觉就是热,还有内心压抑不住的焦急。”厚重的隔离服,硕大的护目镜……韩良和同事们被厚厚的隔离服包裹,身体不停流汗。由于长时间穿防护服、戴手套,手套里的汗水将手指泡得发白,却没有一人说过辛苦。
“转运回来的人员继续待命。”是疫情发生以来工作群里不断发出的消息,出发和返程时间不定,“抽空吃饭”“抽空睡觉”,是工作的常态。韩良说,隔离人员中不乏几岁的孩子,每次看到他们摇晃着小小的身体,拉着一个小行李箱,自己就会忍不住落泪。“真希望疫情赶快过去,让我们恢复以前的生活。”,这是韩良和大家共同的愿望。

上阵亲兄弟:郭家三兄弟和张家两哥俩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本次疫情处置工作中,交通运输系统不乏“亲兄弟”齐上阵的抗疫故事。
疫情发生后,郭高芳、郭常芳、郭安芳三兄弟一起报名,主动加入到交通转运先锋队中。大哥郭高芳今年60岁,即将退休的他当晚立即返回工作单位加入第一批转运保障队,“我虽然年纪比你们大,为守护我们的家园再苦再累我也能坚持住。”当带队领导提出让郭大哥多休息时,郭大哥依然要求坚守岗位。
二弟郭常芳今年53岁,三弟郭安芳50岁,疫情发生后两人都是第一时间加入了转运保障队,维持转运秩序、帮助被转运人员解决困难,兄弟三人一丝不苟、从未出过差错。
“听从指挥、注意安全。”三人虽然被安排在不同的转运小队里,每次出发前都要发信息互相鼓励,虽然各赴使命,不常见面,但为了“战胜疫情”这一共同的信念,三个人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张金龙给弟弟贴上交通徽章
张金龙、张海龙是交通运输局两个亲兄弟,自疫情发生以来,张金龙在后勤保障组负责人员和车辆调度、后勤保障服务,吃住全在单位,为转运一线高效有序运转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弟弟张海龙参与到了转运一线,兄弟两人默契配合,用拧成一股绳的力量诠释了交通运输人“护城保平安,交通我先行”的庄严承诺。3月10日,兄弟俩多日未见面,张金龙在弟弟穿好防护服后,郑重地为弟弟贴上交通徽章。
抗疫夫妻档:最美家庭再出发
2020年初全国疫情初发时,嵇钟艇和吴绍华夫妻两人扔下上高三的儿子,齐心抗疫,两人家庭被评为青岛市“最美家庭”。本次莱西市疫情处置工作中,嵇钟艇和吴绍华又第一批冲在了第一线。
准备出发的嵇钟艇
3月4日,疫情发生当晚,夫妻二人一同返回单位,一个被分配在转运组,一个在后勤保障组,连日来夫妻两人在各自岗位连续工作,吃住全在单位,谁也没有回过家。昼夜颠倒的转运工作嵇钟艇两眼熬得通红,但每当接到转运任务,他都能打起精神来认真执行,每当完成一次任务,他总是主动承担转运车消毒、垃圾清理等工作,虽然穿着防护服让人看不出他脸上的表情,但对待工作认真处置、一丝不苟的态度处处显示着交通人的精神风貌。
搬运物资的吴绍华

吴绍华负责此次交通疫情处置中后勤保障工作,虽然不在一线,物资配发、人员用餐、车辆配备,每次送防疫物资前,她都要认真清点,帮忙装货上车,每个细节事无巨细,常常把转运人员的午餐安排到位后,她连早餐还没顾得吃。“现在儿子考上了大学,我们两口子把精力都放在了交通抗疫工作上,辛苦工作,就是为了能早日战胜疫情。”吴绍华说。
李政和仇宝琴是交通运输局人人称赞的“模范夫妻”,丈夫李政是交通运输局轨道交通服务中心主任,近年来负责高铁建设、动车站班次的优化,常常早出晚归,妻子仇宝琴坚决支持他的工作。仇宝琴作为法制组科长,工作认真负责,经常加班加点,丈夫给予理解和大力支持。

搬运物资的仇宝琴
疫情发生以来,李政负责对铁路客运站疫情防控全面督导指挥,和对轨道服务中心转运人员的安排调度。每天奔波在三个铁路客运站之间,检查各项防疫措施落实情况,拉紧交通防线不放松,又根据转运工作要求及时将人员安排到位,虽然忙得团团转,他依然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仇宝琴自疫情发生后主动加入了后勤保障组,与同事们吃住在单位,为转运一线人员提供周到的服务。虽然已50岁,但她在后勤保障工作中依然保持了一贯的“女汉子”作风,搬运物资、统计信息、协调医务工作人员为转运返程的队员连夜做核酸。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这场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莱西上下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共同诠释了家国情怀。相信在无数个如同他们一样并肩逆行,舍小家、为大家的抗疫战士们共同努力下,我们定会早日战胜疫情,重归生活正轨。
记者:张所海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