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运河看年画”展览带着年味亮相山东博物馆
年味是每一代人儿时的记忆:在过去的年节中,人们常常会感受到新年独特的氛围,年夜饭、写春联、贴年画、放鞭炮、挂灯笼、逛庙会……这些传统文化活动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连结与家庭观念,也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习俗和价值观。如今,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依然有一个暖心的地方,可以让思绪追根溯源,看见纯粹的年节乡土回忆。这就是2月2日在山东博物馆开幕的“沿着运河看年画”展览。





年画,在现在的城市里几乎见不到了,但是,在2月2日,也就是北方的小年,山东博物馆开年新展“沿着运河看年画”举行开幕式活动,正式对公众开放,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山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大运河的必经之处,河运事业的兴盛带动了沿河城镇经济的繁荣,进而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每到农历新年前,运输年画的船只就会把喜庆与祝福顺河运送到运河两岸。多样的年画,展现了运河沿岸普通百姓共有的幸福观,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开幕式上,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延常表示,为营造喜庆的节日气氛,让观众在博物馆里感受浓浓的“年味儿”和美好生活的“烟火气”,山东博物馆特别策划了此次“沿着运河看年画”展览,展览得到了孔子博物馆、开封市博物馆、威海市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这是馆际交流合作、共同举办展览的又一成功范例,对于盘活馆藏文物资源,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刘延常介绍,山东博物馆馆藏年画近2300件,数量大、精品多、样式丰富,涵盖了清代、“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历史时期的、山东省内各主要产地以及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北武强等国内知名产地的年画作品。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智慧、价值和精神,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平安幸福的祈愿和美好生活的期盼。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上大运河航运的兴盛,带动了沿河城镇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年画的兴起、传播与繁荣
记者了解到,为举办此次展览,山东博物馆经过近3年的筹备,汇聚了江苏、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140余件年画代表作品,再现了运河两岸流动的“生活图景”。从艺术、生活、信仰等方面展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再现了运河两岸流动的生活图景,传递出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望与热爱。该展览是活化展示其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尝试。同时,展览在线路设计上也做了创新:以地理空间为主线,聚焦传承与发展。整个展览活化展示了年画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出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望与热爱。



开幕式结束后,山东博物馆特邀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山东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长王廷琦,山东博物馆研究馆员、山东金石学会会长赖非,济南市博物馆馆长何民等五位著名书法大咖在一楼大厅为观众进行“送福贺年”活动,随着挥毫泼墨,一幅幅书写寓意吉祥的福字被送到了现场观众的手中,这不仅为活动参与者带来了一次独特的文化体验,也表达了山东博物馆在新的一年对观众们的真挚感谢与祝福。
在活动现场,国家级非遗项目“东昌府木版年画”山东省省级传承人郭春奎老师还为广大观众现场展示了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东昌府木版年画起源于山东省聊城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所涉题材涵盖了现实生活、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祥瑞纹饰,兼具艺术与文化价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春节假期期间山东博物馆也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金石拓春——全形拓体验活动”“灯方年画照前程——大运河年俗研学实践活动”“家住蓝白间——老家印记主题研学活动”“种”语心愿——博物馆素养实践活动”等活动在小年当天迎来了第一批“小体验官”。在博物馆里,孩子们可以亲手糊灯方年画、体验非遗工艺染制蓝印花布,也可以在一颗种子里许下新年愿望、体验一把文物修复师做拓片的乐趣。目不暇接的研学活动让他们全神贯注、乐在其中,最终,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在稚嫩的手下诞生。“知识、体验、快乐”成了山东博物馆送给孩子们最好的新年礼物。
值班主任:高原
作者:崔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