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武梁祠——石刻图像艺术展”开展 大禹黄帝长啥样?来看“标准像”
继2月2日开启“沿着运河看年画”大展后,2月4日,山东博物馆又启新展——“武梁祠——石刻图像艺术展”。本次展览精选山东博物馆馆藏武氏墓群石刻文物、孝堂山石祠、嘉祥宋山出土画像石拓片,以及历代研究成果并辅以先进的互动展示手段,为观众带来了一次视觉盛宴、艺术享受。
武氏墓群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城南15公里处,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家族墓地。武梁祠即其中的一座墓上石祠堂。以武梁祠为代表的武氏祠画像,秉承三代钟鼎玉器雕刻工艺,开启魏晋唐宋绘画之先河,其雕刻技艺之精妙,图像内容之丰富,居全国汉画像石之首。
2月4日,山东博物馆又启新展——“武梁祠——石刻图像艺术展”。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中明 摄
中国汉画像石艺术的杰出代表
汉风遗韵,石载千秋。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延常在4日举行的展览开幕式上表示:画像石是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因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所以常称为汉画像石。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汉画像石具有质朴、深沉的民族本土艺术特色,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而山东地区汉代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其中,以武梁祠为代表的武氏墓群石刻又分外耀眼。武氏墓群石刻,是东汉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典型的一组石刻画像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画像石阙、圆雕石狮以及部分画像石祠堂和石碑。该组石刻配置规律而严谨,石狮、阙、碑、祠堂一应俱全。
其中,武梁祠是武氏墓群石刻中唯一可以较为完整复原的祠堂,为武氏家族成员之一武梁而建,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目前所见中国古代艺术形象最早的范本
山东博物馆石刻文物保护研究部主任王海玉告诉新黄河记者,本次展览整体上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武氏墓群石刻介绍。第二部分是武氏石刻画像的概观介绍,以及武梁祠西壁、东壁、后壁画像石的拓片。
武梁祠东、西、后壁内容丰富多样,涵盖远古帝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多个方面,这些丰富而系统的画像,已成为目前所见中国古代艺术形象最早的范本,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比如伏羲女娲的图像、黄帝的图像、大禹的图像,以及荆轲刺秦王的图像、闵子骞的图像等等,人物故事图像配以榜题,图文互证,可谓“史记列传式”的形象记录。
王海玉介绍,此次展览的第三部分是武梁祠之外,武氏墓群石刻中其他部分的画像石拓片。第四部分是“武氏风格画像”,比如嘉祥宋山第四石的画像。
展览的第五部分是“武氏画像溯源”。武氏风格画像来源可追溯至东汉章帝时期的长清孝堂山石祠。孝堂山石祠是我国迄今保存于地面的最早的一座房屋式建筑,其流利的线刻技法、饱满的画像布局、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独特的建筑结构,对武氏祠堂建筑和武氏风格画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览的第六部分则回顾了千年来对武梁祠的保护和研究历史,对于武梁祠最早的著录来自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录》,此后,对武梁祠的研究和保护千年不绝,武梁祠也因其巨大的历史、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手电筒一照,拓片上的人物就“活”起来了
新黄河记者在展厅现场看到,本次展览的主要展品是画像石的拓片。传拓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工艺,大约在6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一直延续至今。在当日的开幕式上,刘延常介绍,山东博物馆十分注重传拓技艺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注重石刻文物拓片的制作和收藏。目前,馆藏古代石刻拓片资料已有10000余幅,基本包括了山东地区秦汉到五代全部的碑志、画像石、摩崖刻石资料,收藏拓片的数量、质量在省内首屈一指。
优秀的石刻文物拓片可谓“仅下真迹一等”,通过对精品拓片的展示亦可使观者领略不同石刻文物的风采,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本次展览展出的拓片,就是精选的山东博物馆馆藏武氏墓群石刻文物、孝堂山石祠、嘉祥宋山出土画像石拓片。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不仅在展厅现场播放《武梁祠》纪录片,方便观众全面了解武梁祠,还特别设置了先进的互动体验区域,观众只要站在展厅中一台电视的正前方,手持手电筒对着屏幕上的画像转动,被手电筒照到的部分就会变成一段彩色动画,非常有趣。这一互动体验的软件支持,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提供。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钱欢青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