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集·品游淄博丨来大张集,感受最火热最享受的年味
记者 马玉姝 樊舒瑜
赶大集、办年货、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
1月19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张店迎来了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大张集市,成为最火热的年味聚集地。
清晨,集市开张,便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市民群众。庞大的人流自集市入口蜂拥而入,缓慢向前,宛如游龙。
![](https://687267.com/wp-content/themes/CorePress/static/img/loading.gif)
大张集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
据介绍,起初,大张集为“四九”集,位于穿村而过的铭波路,当时的规模并不算大。1963年,大张集被迫关闭,1983年又重新恢复并确定为“三八”集。2013年,原闫桥大集关闭,大批商贩涌入这里,大张集也逐步开始沿鲁泰大道向东西方向延伸。
随着规模日益壮大,大张集市现已迁至大张新村东侧,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整体呈“T”字形。
为了大集新址的道路拓宽、硬化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房镇镇和大张村投入了近300万元。如今,大张集市固定摊位已达到600多个,经营品种繁多,从事经营人员1000人左右。
集市的存在对大张村来说不仅是增加大张村的知名度,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伸。
![](https://687267.com/wp-content/themes/CorePress/static/img/loading.gif)
在大张集市远远望去,柴米油盐、蔬菜水果、干果零食、服装鞋袜一应俱全,群众熙熙攘攘,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喧嚣中包裹着家乡浓浓的年味儿。
“从早上六点出摊,我们一天能卖100笼年糕,一笼20多个。”张先生对记者说,进入正月,他们的年糕卖得非常火爆,为了不耽误早上出摊,他们一家人要在前一天的下午就开始忙活,有时候一忙就是一个通宵。
张先生已经卖了十多年的年糕了,在传承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又根据人们口味的变化,进行调整。红糖、蜜枣、糯米粉、豇豆……这些原料虽然都看似简单,但组合在一起,经过揉、搓、搅、蒸等一系列过程的组合幻化,却产生了奇特美妙的香甜味道。
在集市的东南角,是徐波的摊位,“干了一年,现在到了最后冲刺的阶段了。”徐波站在摊位前笑着说。
虽然在集市入口有不少熟食制作的摊位,但在徐波的臭豆腐前排队的人格外多。“现在生意比以往好多了,在这里一天能卖一百多份。”徐波对新年充满了憧憬和期盼。对他而言,大年三十与家人团聚,吃上一顿团圆饭时,在他心里,一年的奔波和辛苦,都有了意义。
![](https://687267.com/wp-content/themes/CorePress/static/img/loading.gif)
而除了百姓餐桌上的吃喝,象征美好健康的花卉也逐渐走俏,出现火爆景象。
![](https://687267.com/wp-content/themes/CorePress/static/img/loading.gif)
在大张集市的五月天花卉,记者看到,商家们将热销的各类花卉盆景摆放在店铺前显眼的位置,蝴蝶兰、杜鹃等色彩喜庆艳丽的鲜花让人眼花缭乱。前来选花购花的民众络绎不绝。
“临近春节,我们一天的营业额在一万元左右,是平日的十倍之多。”五月天花卉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过年了,买两盆花放在家里,增添一份喜庆,也更有过年的氛围。”前来买花的市民林女士说。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年集的热闹只有赶过的人才知道。
![](https://687267.com/wp-content/uploads/2022/11/QQ图片20221104104759.png)
![](https://687267.com/wp-content/uploads/2022/11/QQ图片20221104104756.jpg)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