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牵手 共育未来】致家长:您有一份居家亲子沟通秘籍,请查收!
疫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又一次暂别美丽的校园,将学习的主战场由学校转移至线上。现在春节即将来临,我们外出的时间被尽可能地减少,父母和子女相处的时间大大增加。但与此同时,一丝丝的焦虑、浮躁和局促可能都会被无限放大,增加了亲子沟通的成本,进一步引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家长朋友们,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合理引导孩子们安心居家学习呢?
如果您存在相关的困惑,在此,我们向您分享一份居家亲子沟通秘籍。
1.进行自我觉察,避免“踢猫效应”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它指的是对弱于自己或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比如: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正在看电视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就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紧急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踢猫效应描述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传染。我们应该明白,这种转移愤怒的方式不能解决问题,而只会波及更广。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其中的一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身边亲近的人最容易成为我们的发泄对象,我们首先要做到自我觉察,明白自己的情绪因何而来,其次要学会刹车,不让坏情绪传到金字塔底层,不让最弱小的承担最大伤害。我们应该有效控制情绪,正确对待错误。
2.绕开沟通陷阱,进行非暴力沟通
所谓“非暴力沟通”指的并不仅仅是不打骂。事实上,不恰当的言语沟通也可能是“暴力”的,以下四种是我们常见的暴力沟通方式:
(1)道德评判: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孩子,一旦孩子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就认为是不对的,是不好的。
比如经常说:“你太自私了!”“你这样对得起我吗?”
(2)做比较:将孩子与别人做比较,往往会伤害ta的自尊。例如:“你看看那谁,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
(3)贴标签:过分地概括某些特征,以至于忽视了ta的成长。例如:“你数学一向不是很好啊,这次是不是抄的?”
(4)逃避责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负责任,当我们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想要让别人为自己负责时,沟通就会变味。
我们可能会习惯性地说出“不得不”句式,比如:“我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得去做!”“你就不能听我的?”
以上几种是十分典型的暴力沟通,很容易导致双方产生误解和矛盾,也让问题解决的效率大大降低。
那我们该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呢?很简单,非暴力沟通具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第一步:表达观察
要留意观察和评判的区别,客观地描述出观察到的事实。
例如:“你真是个懒孩子。”——评判
“你今天的作业没有及时完成。”——观察
第二步:表达感受
我们要坦诚且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表达感受时,也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即要表达出开心、担忧、害怕等等,而不是对于对方所作所为的评判。
例如:“你今天太过分了,我必须得好好教训教训你。”——没有感受,只是评判
“对于你今天的表现,我感到失望和生气。”——表达了感受
第三步:表达需要
要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倾听和照顾双方彼此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先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需要。
例如:“你怎么能这么不求上进?你是不是不想上学了?”——发泄情绪,没有表达需要
“我有些担心你的学习状态,我希望你在未来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表达需要
第四步:表达请求
完成了前三步,可以为第四步奠定一个良好而和谐的沟通基础,允许我们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请求。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请求和要求的区别,当我们使用模糊、负向的语言命令对方时,对方的反应往往是反抗或不情愿的屈服,而如果我们使用正向且清晰的语言,描述清楚自己希望对方进行什么具体行动的时候,效果往往会更好。
例如:“你怎么老玩手机?收起来不许玩了!”——负向、模糊的要求
“你已经玩了很久游戏了,又伤眼睛又耽误学习,休息一下然后写写作业吧。”——正向、清晰的请求。
骤然改变已经习惯的沟通方式或许并不简单,但只要我们在日常相处中的每个细节都加以注意并主动练习,随着时间的改变,我们的沟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亲子关系也会得到改善。希望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都能愉快、和谐、顺利地度过这段居家时光,祝大家春节愉快,兔年吉祥!
![](https://687267.com/wp-content/uploads/2022/11/QQ图片20221104104759.png)
![](https://687267.com/wp-content/uploads/2022/11/QQ图片20221104104756.jpg)
共有 0 条评论